全国生态日|一片茶叶、一套机制、一群人的努力,黄龙岘书写“两山”绿色答卷

黄龙岘2个月前 (08-13)新闻中心70

编者按:新时代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江苏牢记“环境美”的重要使命,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各领域。

值此8月15日第三个全国生态日、“两山”理论提出二十周年之际,江苏省生态环境厅推出特别策划——“山水为邻”和“山水澄霁”栏目,聚焦江苏生态环境之变,展现人与自然的综合叙事和“美丽江苏”建设的辉煌成就,讲述江苏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上,那些动人的奋斗故事与绿色奇迹。

在“山水为邻”栏目首篇报道中,详细介绍了南京江宁旅游康养产业集团采用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精心打造“小而美”“小而特”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示范场景,形成“生态保护—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的EOD创新模式的相关经验做法。全文如下:


图片


二十年前,“路不通、业不兴”,村民守着好山水却盼不来好光景;二十年后,茶香引客来,年入超亿元,成为全国生态振兴的标杆。南京市江宁区黄龙岘村,这个仅0.91平方公里的山村,完成了从闭塞困顿到“明星村”的华丽转变。

茶缘阁.jpg

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黄龙岘用一片茶叶、一套机制、一群人的努力,书写了“两山”理念落地生根的鲜活答卷。

9H3A8647.jpg2.jpg

生态导向破题



清晨的黄龙岘,2600亩茶园被薄雾轻拥,不少游客在此拍照打卡。“别看现在人多,十多年前村里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青壮年全往外跑。”村民阮从林的记忆,道出了2013年前黄龙岘的困境。这片土地曾因过度采伐而“疲惫不堪”,因交通闭塞而发展滞后,陷入了“有山水、没路子”的窘境。


2013年,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江宁区委、区政府锚定“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启动了黄龙岘的开发与建设。


“谁来干、怎么干?”多番论证后,当地政府决定运用市场化运作机制、充分发挥国企平台作用,由江宁旅游康养产业集团通过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一体化实施,切实将当地优质自然资源禀赋转变为生态经济效益。


图片


3.2亿元总投资中,21.2%专项用于村庄环境整治,其余资金精准投向茶产业升级、文旅设施建设,构建起“生态投入—产业增值—反哺生态”的闭环。


“这种模式打破了‘就环保谈环保’的局限,让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形成正向循环。”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生态文明建设与规划研究室主任刘勇华说。三年间,通过清淤治污、拆违复绿、茶园生态化改造,黄龙岘从“脏乱差”蜕变为“全国美丽乡村示范村”,为“两山”转化筑牢了生态基底。

557A3087.jpg


绿色产业赋能



“以前茶贱,辛苦一年挣不到万把块;现在‘龙针’‘龙毫’每斤能卖2000元,日子越过越有奔头。”老茶农吴茂才的感慨,道出了生态价值转化的实效。黄龙岘的“茶叶逆袭”,源于对“好生态出好产品”的深刻践行。

图片


在茶园里,生物防治替代了化学农药,有机堆肥滋养土壤,构建起相对稳定的生态平衡;现代化茶厂引入恒温杀青、古法揉捻工艺,让茶叶保持“汤色绿明、香气高长”的核心品质。生态优势成了品牌底气,“龙针”“龙毫”连续斩获南京市雨花茶质量评比金奖,2024年茶叶销售额达3700万元。


生态红利不止于茶。好山好水引来如潮客流,50余家民宿农家乐应运而生,“龙凤茶餐厅”“茶香人家”等特色业态节假日一座难求,年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更关键的是,产业收益反哺生态:村民人均年收入十年间提高超六倍的同时,村庄生活污水治理率超95%,垃圾分类实现全覆盖,水体水质稳定在Ⅲ类标准,负氧离子峰值浓度达3512个/cm³,“中国天然氧吧”的招牌越擦越亮。

图片


共治共享筑基



“游客多了,更得护好这山这水,不然饭碗就砸了。”农家乐经营者王兴隆指着村口的《环保公约》说。这份村民自发签署的公约,明确了“不乱排污水、不焚烧秸秆、垃圾分类放”等10条细则,成为黄龙岘破解“发展与保护”矛盾的关键。


为守住生态底线,除了持续的生态治理投入,当地探索出多元共治路径:2019年起每户配备干湿分类垃圾桶,环保课堂、志愿者入户宣传让垃圾分类蔚然成风。社区则结合景区接待工作,加大在辖区内张贴标语,发放学习手册和宣传材料,举办宣传活动,营造“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良好氛围。


“环保不是负担,是看得见的收益。”这种共识让黄龙岘的生态保护有了持久动力,村民主动参与污水管网维护,茶农自觉采用生物防治技术,游客也加入“带走垃圾、留下赞美”的行动。


从相对封闭的小山村,到美丽乡村示范村,黄龙岘的蜕变揭示了一个朴素道理: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也是经济财富,关键在于找到转化的“金钥匙”。这把“钥匙”,是“生态导向”的开发逻辑,不搞大拆大建,而是以生态修复为前提,让产业发展始终在环境承载力范围内;是“政府与市场”的协同智慧,政府定规则、守底线,企业做运营、提效率,形成“1+1>2”的合力;更是“全民共治”的参与力量,让村民从生态保护的旁观者变为受益者、参与者,激活绿色发展的内生动力。


图片


来源|美丽江苏、南京生态环境

编辑|刘心平

责编|王   婧

审核|张强健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